鱼文化目前您在:网站首页 > 鱼文化 > 鱼文化
潮味:还原鱼的本质
发布时间:2019-09-06
谈“鱼文化”,意犹未尽,还要就这个话题再聊几句。我觉得达濠“鱼文化”的代表之作应是名满天下的“达濠鱼丸”。关于这款享誉世界的名小吃(其实何止是小吃,还可烹制上桌大餐)的渊源,历来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源自南宋临安大内。御厨经常做“鱼糜”给皇帝吃,“鱼糜”的制作方法与今天的鱼丸基本相同,随宋室南迁而落户达濠;另一说认为创自明末清初的郑成功部下骁将、达濠人邱辉,其母失明但极喜食鱼,事母至孝的邱辉用刀刮取鲜鱼肉,制成丸状,供母亲食用。有趣的是,第一个传说体现了忠君之事,第二个传说体现了孝母之举,难怪后来有好事者戏称“忠孝两全、达濠鱼丸”。姑且一笑置之。其实,我们去探究达濠鱼丸的源流,意义仅在于增添这种佳肴的文化色彩。
今日,达濠鱼丸的制作已不是初始时期的“鱼糜”或“鱼球”了,经过几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创新和改造,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工艺流程和评判标准。食材得选用达濠渔港捕捞的“那哥”鱼。鲜鱼先洗净上砧,砍头去尾,创皮起肉,要防止鱼刺和外皮的渗入,接着把鱼肉剁成浆,放进特制的木桶中,用刚猛的掌力快速摔打——这就是有名的“拍鱼丸”。“拍”是关键,一桶10斤左右的鱼浆要摔打上千下,十分累人,直拍至胶质慢慢吐出;再次是制丸,在已成胶状的鱼糜中加入鸡蛋清、砂糖、食盐等调味料和少许雪粉,搅拌均匀,用掌、指挤成球状,放入水中,文火蒸煮,至丸熟,能浮起,才告完成。用这样工艺程序制成的鱼丸,体现了脆、嫩、香、甜的口感;视觉上,球体洁白、晶莹;质地上则极富弹性,十分有嚼劲,如往地上摔,往往可弹起一两米高!这是正宗达濠鱼丸才具有的特质。有美食家把“达濠鱼丸”誉为潮汕菜的杰出代表,殊不为过!达濠人民仅凭鱼丸一项就可说对潮汕文化作出了贡献。
另一款风情独具的地方小吃“墨斗卵棵”同样让各地食家所青睐。节令进入冬至,是墨鱼的产卵期,成群结队的墨鱼齐集至近海产卵,此时的墨鱼,肉质鲜美,“前江蒙烟掠墨斗”,秋雾迷蒙中是捕获墨鱼的好时机。每天傍晚,渔船归航,墨鱼在中鞍头堆积如山。墨鱼肉营养价值极高,肉可晒成干,也可摔成丸,更可做菜上席。在别的港口,墨斗鱼内脏中的卵可能会丢弃,而达濠人却将其化为神奇——把卵收集起来,捣烂、加调料、摔打成胶浆,放入平面鼎中烙成薄饼,
在表皮未变黄之前起鼎,盛上洁白的鹅蛋形瓷盘,未及食用,已然异香扑鼻,及至入口,那香、那嫩、那鲜,把你的味觉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,这是无法形容的享受。由此,你也可以理解为何外地来客,到酒楼、小店必定会点“墨斗卵棵”。
我看达潦人在处理、烹饪海鲜时,总是遵循一个原则,即是尽量保持其原味原汁,虽用调料但绝不破坏鱼鲜的“原生态”,享誉甚隆的达濠“食桌菜”就是以开掘原材料的“本味”为最高标准,彰显了达濠人的生活态度。这是群体性的精神追求,并由此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潜移默化、日积月累,终而沉淀成地域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待人、接物、处事无不深深打上这个无形的烙印,于是直截了当、求真务实、不尚掩饰、性情外露堪称为达濠人最大的特点。文化,原来就在人的灵魂深处。
来源:悠悠常笑 作者:悠悠常笑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什么是中国渔文化?
- 加盟热线:13909497931 传真 0931-8405909 地址:兰州市城关区中山路209号 E-mail:jiameng@nndfs.cn
商标注册证:第2009693号 版权所有 年年大丰收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陇ICP备080007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