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文化目前您在:网站首页 > 鱼文化 > 鱼文化
鱼文化,是侗族人民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!
发布时间:2019-07-26
在人类社会早期,鱼对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人来说无异于上天的恩赐,对于食物稀缺的原始社会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。因此,侗族人民对鱼十分珍视,所以有了“无鱼不成宴”、“无鱼不成礼”的习俗。
侗族人民对善养鱼者也十分尊重
一般不直呼其名。侗族中对于偷鱼行为的惩罚也非常重。 其次,侗族人民将水视为最洁净的东西,而水中的鱼更是洁净、健康、生命的象征,因此有了“无鱼不成祭”的习俗。在老人去世时,丧者亲属不可以食荤腥,但可以吃鱼。同时,在给祖先的祭品中,必定有鱼。此外,在小孩的背带、童帽、童装、口水兜,甚至新婚夫妇的床单、枕巾都织满了鱼纹。而给老人做寿,女婿也必带酸鱼或鲜鱼。最后,鱼象征着团聚,它有利于加强族群认同,增强民族凝聚力。就好像和侗族古歌中所描述的:人们都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落脚,鲤鱼一般都会在所处环境的中间位置作窝,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,建造钟楼的原理其实和鱼建窝的道理一样。在侗族社会里有建寨先建鼓楼的习俗,鼓楼是侗族村寨议事、节日聚会、平时休闲的重要场所,正如鱼群的鱼窝一样。鱼与侗族人民、鱼窝与鼓楼的比喻,恰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。
鱼是侗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审美的反映
由于水中的鱼儿体态优美、富有生机,因此侗族人爱以鱼做装饰。鱼不仅大量出现在侗族织锦中,在侗族其他物品中也随处可见鱼的身影。侗族妇女的银饰,如发簪、项链、耳环、手镯等,就有很多鱼形的吊坠或鱼纹装饰。在贵州黎平尚重地区的妇女盛装的前后腰围也有鱼形吊饰。侗族芦笙服的背后中心位置往往也绣有鱼纹。在广西三江、龙胜,以及湖南通道一带,许多侗族村寨房屋侧面屋檐下也往往装饰鱼的模型。在侗乡标志性建筑鼓楼、风雨桥上也有大量鱼形雕饰,在广西三江侗乡很多墓碑上也装饰有鱼形雕塑。 侗锦中鱼纹的大量出现,是这一民族发展历史、文化心理、审美价值的外在反映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。
侗族织锦是不断被侗族妇女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符号系统,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,是时代的产物,具有十分有用的研究价值以及历史价值,所以我们要使用恰当的方式去挖掘、保护它。
来源:文物大课堂 作者:文物大课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“游”上餐桌的千年“鱼文化”
- 加盟热线:13909497931 传真 0931-8405909 地址:兰州市城关区中山路209号 E-mail:jiameng@nndfs.cn
商标注册证:第2009693号 版权所有 年年大丰收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陇ICP备08000784